为什么正数的补码是它本身
网上有关“为什么正数的补码是它本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正数的补码是它本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补码,其实,这就是一个“代替负数”的正数。
使用了补码(正数)之后,在计算机中,就没有负数了。
同时,在计算机中,也就没有减法运算了。
所以,利用补码,就能够把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
使用补码的目的,就是:简化计算机的硬件。
---------------------
补码(一个正数),怎么就能代替负数呢?
你看时针,倒拨 3 小时,可以用正拨 9 小时代替吧?
你看三角函数,-π/2、+3π/2,正负两种角度,功能也是相同的吧?
10 进制数,如果限定只用 2 位,那么会有:
25 - 1 = 24
25 + 99 = (一百) 24
如果忽略进位一百(10^2),+99,就可以代替-1。
以上所说的这些正数,就是“负数的补数”。
求补数的公式,是: 补数(即正数)= 负数 + 周期。
而正数,不用变换,也不允许变换。必须直接参加运算。
所以,正数,它就没有补数。
也有人随口乱讲:正数,它本身就是补数。
其实,正数,只是不许变换而已,并非是说它们就是。
唉,这些人,基本概念不清啊!
跟他们较真,也没有用的。
---------------------
计算机用二进制,那就称为补码了。
8 位 2 进制,周期是:2^8 = 256。
-1 的补码,是:-1 + 256 = 255 = 1111 1111(二进制)。
-2 的补码,是:254 = 1111 1110。
。。。
-128 的补码是:128 = 1000 0000。
由此,就可以导出补码的定义式:
X >= 0,? [ X ]补 = X; 零和正数不用变换。
X < 0,[ X ]补 = X + 2^n。 n 是补码的位数。
这公式,是通用的。 书上,也有的,你去翻翻书吧。
按照公式求补码,是极为简便的,而且还能理解补码的意义。
---------------------
那么,这些“原码反码取反加一符号位不变”是咋回事?
因为:
第一,老外的数学不好,弄出这些“隔路”的花样。
第二,国内计算机专业老师的脑子不好,跟着老外混口饭吃。
仅此而已。
"本身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哪首诗里的?什么意思?
proper本身可作为副词使用。
单词:proper
英['pr?p?(r)]
释义:
adj.适当的;本身的;特有的;正派的
adv.完全地
n.(Proper)人名;(英、德)普罗珀
[比较级more proper;最高级:most proper]
短语:
China proper中国本土;中国本部;中本部
词语辨析:proper,decent,decorous,nice,seemly
这组词都用于表示人或人的言语、行为符合公认的、得体的标准或良好礼节的标准。
1、decent表示该事物把自己限制在对其种属或阶层适宜或合适的范围内,无论从道德或社会礼节的观点,还是从高尚趣味或某种情况来看都是合适的;decorous表示该事物以遵循礼节为标志,通常指某种庄重的、有时是礼节上的、有时是形式上的拘谨;seemly表示该事物不仅是合适的、得体的,而且是好看、好听、招人喜欢的;
2、proper表示该事物与公认的伦理或社会标准、习俗的要求完全一致;
3、nice表示该事物可以满足对行为、礼貌、语言等近乎苛求的标准。
佛偈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关于“为什么正数的补码是它本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