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娱乐文章正文

文言文中“因”的用法

娱乐 2025年10月14日 09:40 17 是艳艳

网上有关“文言文中“因”的用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中“因”的用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作动词:因袭,遵循。“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白话译文:继承秦国的事业,按照原来的既定方针,向南攻取了汉中。

出处:汉代·贾谊?《过秦论》

二、作动词:接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白话译文: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

出处:春秋·孔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作动词:依照。“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白话译文: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出处:汉代·庄周《庄子·庖丁解牛》

四、作动词:顺应。“变法者因时而化。”

白话译文: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

出处:战国末年·吕不韦《察今》

五、作名词:原因,机会。“于今无会因。”

白话译文: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

出处:汉代·佚名《孙雀东南飞》

六、做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白话译文:加恩于人时,要想想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

出处: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因拼音:yīn

释义:

1、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因。因素。因果。病因。

2、理由:因为(wèi)。因而。

3、依,顺着,沿袭:因此。因之。因循。因噎废食。陈陈相因。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因而[yīn ér]?

连词。表示结果。

2、因缘[yīn yuán]?

佛教把因为有这个事物而产生了那个事物叫因;这个事物由于那个事物而生成叫缘。

3、因子[yīn zǐ]?

因数。

4、成因[chéng yīn]?

(事物)形成的原因。

5、兰因[lán yīn]?

经常被用来比喻像兰花一样美好的前因。

因击沛公于坐句式

A因

1、于是,就。例: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2、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3、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因河为池。

4、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

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例:①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②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7、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8、沿袭。例:因遗策。

9、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

“举”字的繁体汉字为“举”。 “举”的繁体字“举”

①向上托;向上伸:举重|举手|举头望明月。②行动;动作:举止|举动|壮举|一举两得。③发起;兴起:举行|举办。④提出:列举|举例|举一反三|不胜枚举。⑤推选;推荐:选举|推举|举荐。⑥全:举国上下|举世闻名。 举 <动>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举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拿起;提起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飞,飞起;飘动 举(举、擧)jǔ ⒈抬起,向上托:~头。~手。~枪。~案齐眉。〈引〉 ①行动,动作:~动。创~。一~成名。 ②发起,兴办:~义。~办工厂。 ⒉提出:~例。列~。 ⒊推选,推荐:推~。选~。 ⒋全:~国欢腾。~世无双。 ⒌揭发:检~。 ⒍①点火。②生火做饭。

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1.共举,对举。 《后汉书·张让传》:“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车入门。” 《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固辞,~而致之。” 2.同“舆”。车。 《墨子·公输》:“邻有敝~而欲窃之。” 萧嶷《自陈启·又启》:“出篱门外,乘~鸣角。” 3.同“舆”。众,多。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人众车~,万物殷富。” 《汉书》:作“舆”。 4.承放酒器的礼器。同“棜”。 《仪礼·既夕礼》注:“棜,今之~也。”

举:意思 例句 出处

1、被选拔 管夷吾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发动 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3、推举 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C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④永之人争奔走焉。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⑧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⑨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2、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③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既

1、已经……以后。例: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既克,公问其故。③东曦既驾。(既驾:已经升起)

2、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例: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②三军既惑且疑。

3、既然。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

[既而]不久。例:①既而儿醒,大啼。②既而敌行益迩。③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既已]已经。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③既已,无可奈何。(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状语后置。因击沛公于坐,意思是趁机把在座位上的沛公杀死。因,趁机。击,动词,刺杀。坐,通“座”,座位。这句话出自《鸿门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鸿门宴节选

原文: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翻译: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完酒,请让我舞剑。趁机把在座位上的沛公,杀死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

鸿门宴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关于“文言文中“因”的用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发表评论

米乐号京ICP备160226888号-1 备案号:川ICP备160226888号 Z-BlogPHP强力驱动 主题作者QQ:201825640